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logo图片: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标志logo含义: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的标识为统一使用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徽。
LOGO是湿地之手与绿地之手契合扣成多样性的地球生态系统造型,湿地族群集成,农业带状布局,江河湖泊川流不息,彰显东北地理所产学研方向,以关爱地球湿地环境和引领农业生态发展的研究所特色优势,再造人地共同体相互协调关系。LOGO一路上扬的线条,预示东北地理所和谐发展,永创新高,事业生生不息。LOGO主色调由蓝绿两色构成,传达东北地理所运用现代理论和前瞻技术,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品牌介绍: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设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于2002年由原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和原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整合组建而成。研究所重点开展农业生态、湿地生态、遥感与地理信息、环境与区域发展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于2002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序列,2015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特色研究所改革序列。“十四五”期间,研究所按照“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的要求,加快打造四大学科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黑土地保护、湿地恢复及种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全面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旨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贡献。
60多年的耕耘,东北地理所取得了累累的科研硕果。创建了我国沼泽湿地学科理论体系,系统开展全国沼泽资源调查和重要生态效益评估,揭示我国沼泽湿地形成与发育规律,首次实现了中高纬度湿地景观格局重建。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中国沼泽志》,编制了第一套《中国沼泽图》,建设了第一个国家级湿地观测研究站—三江平原沼泽湿地试验站,建设了我国湿地植物标本馆及“中国沼泽湿地数据库”;研发了退化湿地恢复技术和苏打盐碱湿地苇-蟹/鱼-稻复合生态模式,建立了退化湿地恢复标准。阐明了黑土演化过程与驱动机制,合作研发“梨树模式”,率先提出了“龙江模式”等黑土保护和利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创新集成松嫩-三江平原中低产田治理关键技术、苏打盐碱地顶级植被快速恢复技术和大规模以稻治碱改土增粮技术、作物高光效新型种植模式;首次克隆了控制大豆开花期的最大位点基因E1以及控制大豆长青春期性状的经典基因J,在国际上率先建立大豆分子设计育种理论体系和最大容量的大豆突变体库;育成东北优势作物大豆、水稻和玉米30多个新品种,其中多个品种被列为国家主推品种,“东生”系列10个大豆品种已全部获得市场转化,品种转让资金超过2000万元;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面积累计达2.4亿亩。研制机载三频段微波辐射计,奠定了我国卫星微波遥感器研究和应用基础;建设东北地区时空分辨率最高的资源环境信息库;主持编制吉林省、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划。